我所理解的品种猫繁育

我所理解的品种猫繁育

    初衷不是想写一篇正儿八经的文章,也不是什么科普,我是个表达欲望不强的人,但是关于繁育的心路历程和思考还是蛮多的,所以一写起来就啰里啰嗦写了很多…

    从生物繁衍的角度来讲,我们所讨论的繁育和生物的自然繁衍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繁育是一种为了使某种生物满足于人类自身的某种需要而人为进行的人工选育。最初人类驯化农作物、家禽和家畜,几乎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鸡鸭羊猪养来吃,马用来骑,牛用来耕田,猫用来捕鼠,狗用来看家等等。对被驯化动物的基本要求是性情温顺、易受控制、对人类有用,因此“天性顽劣,野性难训”的个体会被淘汰,只有听话的才会被人类留下继续生育,这种人为的定向选择永久性地改变了某些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演化路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交通工具代替了马,大型农业机械代替了耕牛,捕鼠药在一定程度上抢了猫的饭碗,防盗锁和摄像头也让一些狗狗失了业。但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人类又衍生出了新的需求:情感需求。因此许多动物开始以宠物的身份出现在人类的家里。其中,猫狗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受人类欢迎的伴侣动物,不同的猫狗品种随着人类的迁徙跨大洲跨大洋的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审美的多样化以及多变化,或半自然地或人为地,猫狗的细分品种不断增多,演化成今天的模样,并且还将不断发展变化。

    今天人类繁育猫狗的目的已经由过去的培育工作动物转变成了培育伴侣动物,与同时代的其他人饲动物相比,同样是人工繁育,但【由于用途不同,人们对繁育不同动物的方式和理念也有很大差别】,例如对鸡的选育是为了让鸡快速生长和高效产蛋,以满足人类的食用需求,因此选育的方向是挑选生长速度最快的鸡品种进行杂交,经过多代培育,最终塑造出了白羽鸡这种45天速成的品种。其实人类早已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潜意识对各种动物区别对待,养鸡场的环境对鸡来说通常是拥挤和压抑的,一只鸡可能从出生到死亡都没出过笼子,没见过阳光,肌肉和体重飞速增长的同时严重缺乏运动导致鸡甚至不能行走,但也很少有人去怜悯鸡的生活境遇。肉猪的待遇稍微好一点,或许是因为体型更大和智商更高的缘故,随着文明进步,人们慢慢开始认为原始的生猪屠宰方式过于残忍,让猪承受了过多痛苦,有点“不人道”,于是很多屠宰场建立了专门的屠宰线,通常使用高压电击的方式,猪猪前一秒还在好奇,ε=(´ο`*)))唉,我怎么坐上滑梯了,真好玩,后一秒就两腿一蹬狗带了,这种“给个痛快”的方式,在人们看来至少可以减轻被食用动物的痛苦,让人心稍安。也有时候人类需要更高品质的肉蛋奶,因此散养的“走地鸡”、“跑山猪”就得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而日本和澳洲的和牛不仅能够在开阔大草原上享受阳光雨露青草和干净的水源,甚至能体会到人类提供的马杀鸡(按摩)服务,同是被吃,亦有差别啊!

    既然所有人为参与的选育都是为了人类自己的需要服务,人类早已把自己置于所有其他生物之上,因此讨论这些为人需要的动物谁比谁高贵其实没有意义,在讨论这些动物的繁育方式时,我的看法是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从实际的角度出发。那么对猫这种伴侣动物的繁育,人普遍认可并采用的繁育理念和繁育方法是什么呢?

    虽然有很多品种猫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有计划有系统成规模的人为品种猫繁育也就是近200年的事情,基本上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生产和技术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大解放而发生的,正所谓“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吃饱穿暖了,再养只可爱又好rua的小猫咪岂不美哉~!正因为工业革命率先发生在欧洲,并且在思想文化方面,欧洲人对“人种”、基因、“选育”等方面有比东方古国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某元首想创造纯种的雅利安人。。。)纯种猫繁育率先在欧洲发生发展也是自然而然,说到这里,再带一句关于纯种猫的定义,纯种猫是人定义的,具体来说是主流的爱猫者猫协会认可并定义的,而不是猫的基因构成。比如布偶猫本就是一个美国繁育人Ann Baker用一只混合品种的长毛白猫与一只缅甸猫为基础培育出来的,经过改良稳定品种特征得到协会认可,此后这些猫的后代就被人们定义为纯种布偶猫。即使是一些早已存在的品种猫,也都是各种机缘巧合下与同类混合或者基因突变或适应性演化后固定下来了某些特征,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很难追溯其真正起源。没有哪个品种的猫是凭空蹦出来的,因为所有家猫的祖先都是同一个品种——非洲野猫。回到品种猫繁育起源自欧洲的话题,可以说,大多数欧洲的繁育人们经过了最早的个体繁育探索,到建立系统的猫协会组织、明确品种标准、完善伴侣动物育种相关的法律和道德伦理标准,树立了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模式:在追求人类审美和情感价值需求以及品种猫的生活权益和福祉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的、可持续的、人猫互利的模式。今天全世界的主流品种猫繁育也都是按照这种方式在繁育。

    可能有的人又要说了:人类饲养猫本身就是残忍的,本来猫可以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是人类把猫关在屋子里,还拿猫来繁育,繁育猫的都是拿猫子宫赚钱,吃猫血馒头!!照这种圣母逻辑,那人类实打实的就是地球之癌,万恶之源,人类就应该毁灭。。所以这种说法根本没有意义,不论是养猫还是繁育猫,关键是【态度、方式和结果】

    从满足人类需求和保障品种猫福祉这个基本原则出发,就可以得出,品种猫繁育就是有计划有倾向性地人为选择特定的猫来搭配生育后代,目的是保持或改善某个品种的特定特征,如【外观、性格和健康】。

    先说外观,外观基本上是完全以人为的喜好为导向的一种选育方向,因为猫不会照镜子,猫不知道自己是丑还是美,况且猫人两界,猫界对同类的审美或许和人对猫的审美大相径庭。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类会天然觉得圆圆的眼睛圆滚滚的身体和脑袋很可爱是因为这些特征很像人类幼崽,容易激发人类宠爱和拥有、保护的欲望,或许这就是波斯、英短、美短等可爱挂的小猫咪成为最受欢迎的猫品种的原因?但人类的审美是很多样的!各种长毛的短毛的卷毛的甚至无毛的猫也都有受众,也正是因为人类对不同外观的追求和喜好,直接或者间接地催生了这么多品种不同,外观各异的品种猫,即使是同一个品种,每个个体的小猫也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外表,因为它们是鲜活的生命,而非程序化的商业品生产。那么既然你说了,小猫的外观是人的审美需求而改变的,小猫也不是固定程序化的商品生产,为什么每个品种都要有一个品种标准呢?各培育各爱的,百花齐放不好吗?我的理解是,每个品种都会经历从诞生到随着繁育人的培育稳定形成特定的外观特征和性格包括身体健康情况等品种特征,品种标准就是在品种在外观、性格、健康达到了一种平衡和稳定的基础后,最能够代表这个品种特征的一套“大致”的标准。通常品种标准都是用文字表述,很少提供实猫照片的原因就是为避免让人误以为某只特定的猫长得才是完全符合品种标准,后代的繁育者都应该按照某只猫的样子来培育这种错误的观念。正是因为品种标准是一个大致的框架,猫本身也有各自不同的样子,才会有繁育人所谓的“血线”。培育成熟的特定的血线往往具有某些明显的特征。总的来说,品种标准提供了一种框架,框架下允许有不同的风格,而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确实有不同的审美风格,不同地区的协会对同一品种有时有着不同的审美倾向,即使在同一个协会的同一套品种标准下,在不同的年代风格不同的猫获奖也是常有的事。一切以健康和猫的福祉为前提,在尽可能保障猫身体健康,并且提供了足够福利保障(高质量的喂养和充足的空间,充分的关爱和照料)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繁育方向和目标,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既尊重和保护品种又实现个人风格追求的一种平衡状态。

    性格方面,为什么在繁育中性格也很重要呢,因为人类对伴侣宠物的需求就是陪伴和情绪价值,人类的情绪很复杂,但小猫的情感往往像孩子一样简单纯粹。一只性格乖巧、温顺、粘人又可爱的小猫,才能给主人带来心情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慰藉。反之如果是一个喜怒无常,对人不信任,对同类不友善,甚至经常恐吓或者抓伤主人的小猫,可能带给主人的更多是痛苦和无奈。猫是一种对环境非常敏感的动物,对猫自身来说,适应人类家庭生活、对人信任、对同类和狗狗等其他动物友善的性格会使小猫自身减少焦虑和压力,有助于小猫的身心健康。经过一代一代培育,有些品种的猫已经形成了比较典型的性格,比如暹罗猫和阿比通常活泼大胆,波斯系往往比较慵懒喜静,但某些品种的猫并没有十分鲜明的代表性性格,【品种和性格有一定关联但并不完全一样。影响小猫性格的因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最直观的先天因素就是小猫父母,研究表明猫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人类的亲近程度以及对刺激的反应性等特性与遗传因素有关,这在无数繁育人的实践中也早已得到印证,因此在繁育过程中,有倾向性地选择性格和行为特征更适应人类家庭生活的猫进行培育非常重要。但遗传只是影响性格的因素之一,后天的环境和经历特别是幼年时的社会化训练也在性格和行为特征上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小猫幼年时就可以在人类家庭中自由活动,经常和人互动玩耍,习惯和同类甚至狗狗的相处,就更能适应在新家庭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各种动静和环境噪音,有助于增强小猫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在繁育过程中注重性格的筛选和培养、对小猫进行充分的社会化训练是繁育人保障小猫喵生幸福的关键。

    最后但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有些从没养过小猫小狗的新手家长对宠物猫狗的看法过于理想化,在想养一只宠物之前可能从没有想过它可能还会生病的问题。虽然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这种情况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事实上,同为哺乳动物,人能生的大多数病,猫狗也都有可能患上,没有哪种生物是永远不会生病的,完美的有机体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比如异形emmm)。同时,健康也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健康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比如呼吸道问题,是一个困扰猫界多年的问题,如果一只猫感染了呼吸道疾病,成为了携带者,但从没发过病,算不算不健康呢?又或者发过病,治好了,但仍然携带,偶发免疫力下降会复发,免疫力上来又无症状,算不算一只病猫呢?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是养猫就要能够接受猫和人一样会生病的事实,没有人可以宣称自己从未生过病,人无完人猫无完猫,人会通过保持营养健康的饮食、愉悦的心情,加强锻炼、定期体检、生病及时治疗去尽可能的保持健康的状态,那么在繁育和饲养猫的过程中,也应该这么做,猫同样需要高质量的营养搭配合理的饮食和干净的饮水,充分的活动空间和娱乐项目(爬架、玩具、和人的互动)来保持充分的锻炼和愉悦的心情。对繁育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对用于繁育的猫进行充分的体检和筛查,包括可能的遗传病基因检测和一些品种易患疾病的体检筛查,拿缅因来说,肥厚型心肌病、髋关节发育不良、髌骨脱位、眼睑内翻等问题相对多发。(肥厚型心肌病的可检测基因点位有限,因此除了基础的基因检测外,在种猫成年后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测非常重要)(髋关节发育不良没有任何基因检测手段,同样需要在种猫成年后定期进行X光检测观察髋关节发育情况)。这些疾病多是进行性的,患猫往往是在成年后甚至中老年才会出现症状,患上严重疾病时,猫本身要承受无言的痛苦,家长则要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和经济花费,而猫舍如果不能给予协助和补偿同样也要面临名誉的损失,可以说是三输的局面。往往是经历过小猫生病的家长才会更加重视和关注健康问题,很多家长会陷入自责,后悔当初买猫的时候没做功课,只考虑了价格问题没有关注健康,自己没有把小猫照顾好。

    家长后续的喂养和照料固然重要,繁育人在前道繁育过程中对种猫的健康筛选更加重要。但是即使繁育人做了所有能做的健康筛查,尽最大努力提供了足够的喂养和照料,仍然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繁育出的小猫绝对的健康。(比如在缅因猫中,髋关节都非常优秀的父母仍然可能生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小猫;再如猫呼吸道问题往往传播性非常强而且感染后长期携带,在多猫环境中几乎无可避免,培育体质好免疫力强的小猫是唯一的解决途径。)因为生物遗传的随机性和基因的可突变性,繁育人只能做到趋势性的筛选而做不到精确的“制造”。但既然我选择做繁育人,就做好了对自己繁育的小猫负责的准备,对于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我尽可能地在合同中具体列明,比如猫瘟传腹保到一岁,髋关节发育不良保到两岁,肥厚型心肌病保到三岁,即使发生合同之外的严重意外情况,我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支持,任何情况下家长放弃治疗我都会把小猫接回来积极治疗,因为小猫的生命是因为我而诞生,我会尽我所能为它负责。(是的,健康筛选也做不到完美,很多情况下需要繁育人去评估某一项劣势的程度,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往往可以通过和在同一项身体指标优秀的另一半去搭配来改善,比如国际上把髋关节发育不良区分了轻重等级,1、2、3级分别代表从轻到重的严重程度,如果是1级的轻度发育不良,可以和正常髋关节的异性搭配。用各方面指标完全完美的猫去育种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但往上加一个外观好看品相标准的条件,再加上一个性格完美的条件,那可用于繁育的猫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如果只用数量很少的猫进行繁育,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就会受到威胁,反而又会导致健康问题的出现)

    总的来说,繁育是一种定向筛选而不是无序制造,繁育品种猫就是要在外观、性格、健康之间找到平衡。对我来说是健康>外观=性格,这种选择可以说是跟挣钱至少是快速挣钱说拜拜了,选择健康优先在成功建立种群之前需要大量投入和试错成本,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种猫买来之前很难精确知道猫本身和其父母包括祖辈的健康情况,而且很多问题是成年之后才能发现,出现问题又不得不承担退役种猫的损失。健康第一还往往意味着在种群建立前期兼顾不了品相和版型,实际情况往往品相不够好或者说是不被市场欢迎的猫贼健康,好看的猫总是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况且少之又少的又好看又健康问题少的猫超难买到。正常的流程是虽然品相上有劣势但健康状况非常好的猫适合与品相更强势但身体某方面稍有瑕疵但尚在接受程度范围的猫去搭配,得到既遗传到了优秀品相也遗传到了优秀体质的猫这种理想的结果,但实际上可能远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并且如果用了品相不是很优秀的猫,在这种“试错”的搭配过程中,产生的不是那么优秀的品相的小猫,在国内这个买猫先看脸看眼缘的市场上,可能要面临很大的销售压力。因此品种猫繁育不是简单的1+1=2,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实际操作经验,繁育需要钱的支撑,繁育人的努力也值得回报,但如果繁育只是为了赚钱或者说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那么一切可能都会变味。目前对伴侣动物的繁育没有专门的法律或者规章条例,达到理想中的繁育秩序还需要繁育人树立较高的道德伦理标准,需要大众群体深化对饲养伴侣动物的认知。目前中国繁育人繁育的很多品种的猫在品相上已经可以与国际顶尖水平媲美,但整体繁育环境的提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倒不是说国外的繁育环境就多么的完美,但往好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往差的方向内卷才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良性趋势对吧。

    写于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