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来自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古老”且“自然”的品种。由于缅因猫已经自然存在了至少两百年,并且它们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具体的缅因猫起源过程已经难以追溯,只有一些猜想和推测广为流传:
(缅因州位于美国的东北角,人口密度较低,境内90%的面积由森林覆盖,冬季气候寒冷。)
1.完全不靠谱的浣熊假说:
有种说法是缅因猫是野猫与北美浣熊(Raccoon)交配产生的。这…当然完全不靠谱!虽然棕虎斑缅因猫长得确实很像浣熊,但是猫和浣熊根本就不是同一种物种,不可能产生后代。然而确实非常有可能是由于缅因猫长得像浣熊,所以后来当地的人们开始叫它缅因“浣熊”猫(Maine coon)。
2.同样不靠谱的猞猁假说:
缅因猫和猞猁也有很多共同点:耳朵上的蔟毛、优秀的捕猎能力、较大的体型、丰厚的毛皮和宽大的爪子、都很适合在寒冷的气候中生存。但是当代基因技术表明两者之间并没有遗传关联,之所以有诸多类似之处,是由于他们同样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寒冷气候),因此进化出许多共同特征。
3.带有传奇色彩的玛丽皇后假说:
传说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试图带着自己心爱的六只土耳其安哥拉猫乘船逃离法国,最终却没能成功登船。但是她的六只土耳其安哥拉猫成功乘船到达美国缅因州,之后这些猫在当地自由地生活并与本土的其他猫一起繁殖,最终创造出缅因猫。
这个假说虽然有点浪漫和传奇色彩,乍一听还挺有道理,但是并没有证据能够证实这种说法。
(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
4.Coon船长假说:
相传一名叫查尔斯·库恩(Charles Coon)的英国船长是一个非常喜欢猫的人,他在远洋航行中也会带上他喜欢的土耳其安哥拉猫和波斯猫(这两种猫都是长毛猫)。他的船在新英格兰地区(缅因州附近地区)靠岸后,他会带着他的猫一起在新大陆上旅行,因此Coon船长的猫得以有机会与当地的其他猫种交配,这种结合产生了缅因猫。据说Maine Coon的“Coon”正得名于“Coon”船长。这个理论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缺乏具体证据。
5.最接近事实的舶来猫理论:
现代研究表明,北美大陆没有原生家猫种群,因此绝大多数人认为缅因猫是长期以来前往北美进行探索、贸易运输和殖民的欧洲船只上饲养的长毛猫种到达北美大陆后与其他舶来猫种结合产生的后代,并在长期的自然繁衍与适应性进化中与原有品种的关系越来越远。
(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大型船只都饱受鼠患侵扰。船只在港口停靠时,老鼠很容易通过缆绳或者随着货物进入船上,并开始在船上生活并繁殖,大量的老鼠在木质的甲板下打洞,有时甚至会将船体钻漏, 除此之外老鼠还会毁坏航船上本就不多的食物供给,并传播疾病。因此,不论是大型商船还是军舰,在船上养猫用以控制泛滥的鼠患是数千年来的传统。)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Margot Kuitems于2021年10月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文章表明,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在公元1021年就已经到达纽芬兰地区(加拿大东南角),并且还探索了更南部的地区。而挪威森林猫也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古老的猫种,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千年,同样是出色的猎手,因此维京人也会携带挪威森林猫上船捕鼠。
在维京人到达美洲后的数百年后,大航海时代开启,来自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等西欧国家相继横跨大西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而缅因州位于北美大陆的东端,沿海地区有许多天然港湾,长期以来造船业、航运业发达,因此,既是人为地也是偶然地,随着欧洲船队到达缅因州的各类欧洲工作猫、宠物猫也越来越多。
家猫约在10000年前在地中海地区被人类驯化后,便随着人类探索的航程一起开始了跨大洲跨大洋的流动。根据Lipinski关于主流的品种猫与世界各地普通家猫之间的遗传相似性研究:起源于美国本土的两个品种(缅因猫和美国短毛猫)与来自西欧的猫种具有明显的遗传聚集性。此外,相较于挪威森林猫和西伯利亚森林猫,缅因猫的基因和美国纽约地区(美国东北地区)随机发现的家猫更加接近,这表明缅因猫已经在美国东北部自然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lipinski发表于2008年的猫品种系统发育图,斜体字表示地区家猫种群。
缅因猫的遗传基础至少在18世纪后期(美国建国时期)就已经建立,由于缅因州气候寒冷,自然状态下能够在当地长期生活的其他猫种数量稀少,而缅因猫非常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并长期活动在缅因州区域内,因此缅因猫在自然繁衍的过程中很少与其他猫品种混合,较好的保存了品种特征。最初缅因猫的确如简称“缅因猫”一样被叫做“Maine cat”。“Coon”约添加于19世纪时60年代,同时期在新英格兰地区举办的斯科希甘(Skowhegan Fair)集市上缅因猫第一次参加公开展示。
19世纪70年代,缅因猫被明确为一个单独的品种。
1878年,12只缅因猫参加了波士顿猫展。
1895年,麦迪逊花园广场举办了一场全国性的猫展,雌性缅因猫Cosey获得了最佳展示奖。
1901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了一篇名为《Back-Yard Business Enterprises RAISING CATS FOR PROFIT》的文章,作者是Rene Bache。(尽管文章的标题是《后院商业模式-通过饲养猫来获得利润》但是文章的主旨是讲述缅因猫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如何饲养、运输缅因猫,目的是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一种商业选择,并非当今的“后院养猫”所指的意思。)“长期以来,缅因猫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品种,即使最年长的当地居民的都无法回忆起他们的起源,你可以在这个地区的几乎任何村庄中找到几只这种猫。”、“Coon cat的饲养是一个即将到来的行业。如今,Coon cat猫的价值从每只 5 美元到 100 美元不等,而且供不应求…它们都来自缅因州,公猫的需求量很大,价格也最高…一个托运人在 1899 年出口了不少于三千只动物。”文中记载到。
1903年,F.R.Pierce女士出版的书The book of the cat中也提到关于缅因猫的章节:Pierce女士在1861年获得了自己的第一只缅因猫,并在书中写到她的朋友罗宾逊先生的缅因猫“Richelieu”在1884年在缅因州班戈举行的猫展上获得了最佳成绩。
这一时期,举办品种猫展览在美国风靡一时,从美国东北部的纽约地区直至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各类猫展遍地开花。ACA(1906)和CFA(1908)协会都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在最早的协会品种记录中,有28只缅因猫被记载在册。
(1895年麦迪逊花园猫展上获得最佳展示奖的缅因猫Cosey)
+
记录在《The book of cat》(by F.R.Pierce.1903)中的缅因猫照片,或许是现存最早的一批缅因猫照片。
好景不长,据估计,在星期六晚邮报在1901年刊登关于出售缅因猫的文章过后,大规模的出口实际上使缅因州当地的缅因猫数量大幅减少。此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大萧条(1929-1933)、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以及以波斯猫为代表的其他外来新品种猫在美国的流行,作为本地“土猫”的缅因猫不再受欢迎,基本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繁衍状态,但是由于前期大规模出口和以及人类城市日渐扩张,野生的缅因猫生存环境大不如前,种群数量日渐稀少。
1953年,为了挽救缅因猫濒临灭绝的局面,来自缅因州Skowhegan 的两位年轻女士Alta Smith和Ruby Dyer创建了中心缅因猫俱乐部(CMCC),在Whittemore等人的帮助下开始扩充缅因猫的数量,并建立了一个缅因猫的注册登记系统。从最初通过展示猫的照片开始,他们逐渐在俱乐部成员的谷仓、小学体育馆、高中体育馆和其他所有可能的大型场馆举办缅因猫的展览。1956年,Rachael Salisbury博士起草了《缅因猫评判标准》。到了1963年,CMCC的组织已经发展的非常庞大,少数的业余爱好者成员已经无法维持它的运转,因此俱乐部解散了。但是CMCC已经为缅因猫这一品种制定了最早的品种标准之一,并且保存着缅因猫的繁殖记录,让更多生活在50、60年代的人们了解到了缅因猫的存在,渐渐地,美国缅因州以外的其他地区也开始有人繁殖和展示缅因猫,尽管当时在猫展上缅因猫没有被单独承认为一个品种,仍以AOV的种类参展(Any Other Variety任何其他品种),但是消失了长达40年之后,缅因猫再次在猫展上开始出现。
1967年,加拿大猫协会和美国猫协会首次承认了缅因猫这一品种。
1968年,六位缅因猫繁育人在康涅狄格州成立了缅因猫繁育人和爱好者协会(MCBFA),该协会的主要目标是努力让所有的猫协会重新承认缅因猫品种。
1976年,CFA才承认缅因猫品种。有了承认缅因猫品种地位的猫协会,Foundation就出现了。
发展
长期以来,大多数繁育人的方向和侧重点是尽可能得贴近品种标准,以期在猫展中获得优异成绩,因此现代的大多数缅因猫都来自于“展示线”(Show line),尽管各主流协会在缅因猫的品种标准制定方面差异甚小,但由于地域和审美差异,大体上来讲,北美和欧洲的猫在以脸版为主的外观上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欧系亚群: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缅因猫这一品种得到主流猫协会的普遍承认,缅因猫也开始在欧洲迅速流行起来,德国、波兰和一些东欧国家开始涌现出一批欧洲最早的缅因猫繁育人,现在我们所说的欧系缅因猫,大多来自于最早一批欧洲繁育人的这些相同血线。
美系亚群:主要是来自CFA、TICA以及美国本地小型猫协会的美国展示线,这些猫往往也有较大的体型,但在外观方面没有欧洲风格那么极端。
Foundation
什么是Foundation(基础猫)?
首先我们引入一个基因池的概念:一个杂交生物种群的所有繁殖成员中可用的等位基因的集合。Foundation指的就是:当一对猫仅有一只后代为整个用于繁殖的品种猫的基因池贡献了自己的基因,这只唯一注册登记的后代就是该品种的基础猫之一。根据这个定义,与同一品种的其他猫相比,“基础猫”具有相对独特的基因组合。根据pawpeds的Foundation cat list,截至2006年10月,缅因猫的基础猫共有306只。 (https://www.pawpeds.com/cms/index.php/en/breed-specific/mco?view=article&id=121:foundationcatlist-eng&catid=48:bsmco-eng)
最早的一批缅因猫舍主要有:(猫舍名字+主理人)
Abnaki – Liz Bicknell
Havenwood – Patricia McIntire
Heidi Ho – Connie Condit
Highmeadow and Kent – Diane Ziessow
Illya – George Andre
Jo Stad – Rod & Betty Ljostad
Le Beau Minu/Mountview – Carol & Tom Pedley
Mor-Ace – Anthony Morace
Norwynde – Lillias Vanderhoff
Quan Yin – Cynthia Wilson
Sundar – Phyllis Voth
Tanstaafl – Beth Hicks
Tati-Tan – Sonya Stanislow
War-Tell – Florence Wartell
Whittemore – Ethelyn Whittemore
Woods End/Woodriver – Diane Reynolds
Yankee Cats – Judith Ansell
其中Heidi Ho、Tati-Tan、Whittemore三家猫舍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在的缅因猫的基础。由于她们是1960年代缅因猫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并且得到协会承认之时最早的一批缅因猫繁育人,她们贡献了一批基础猫(Foundation cats),其中包括了最经常出现在缅因猫族谱最顶端的5只基础猫(The top 5):
1.Andy Katt of Heidi-Ho
2.Bridget Katt of Heidi-Ho
3.Dauphin de France of Tati-Tan
4.Tatiana of Tati-Tan
5.Whittemore Smokie Joe
据估计,当追溯纯种缅因猫基因构成时,平均有:
65-70% 来自前五名基础猫
50-55% 来自前三名
35-40% 来自前两名
30-35% 来自“克隆猫”
克隆猫
在缅因猫中,克隆猫的说法不是指通过无性繁殖技术克隆出来的猫,而是指美国Heidi Ho猫舍的公猫Heidi Ho Sonkey bill和母猫Tanstaafl Polly Adeline of Heidi Ho在1979年-1982年期间,孕育出的7窝共17只后来用于繁育的猫。为什么这些猫被叫做克隆猫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Heidi Ho猫舍的故事:
1963年,Connie Condit饲养了一只德牧,并给它取名为Heidi Ho。1969年,Connie在沃尔特里德陆军护理学院任教时,一只怀孕了的棕色鲭鱼虎斑母猫(Susan)正在学校的宿舍周围寻找安全的生产地,当时的Connie正好有一间多余的卧室,就把怀孕的Susan带回了家。两周后,Susan生下了四只强壮的小公猫,两只黑色(短毛)、一只棕色鲭鱼虎斑(短毛),一只棕色鲭鱼虎斑加白(长毛)。其他三只短毛小猫被学院的其他教师领养了,Connie留下了棕色鲭鱼虎斑加白(长毛)公猫,并取名为Andy。在Andy 6个月大时,Connie的朋友来自De Richelieu 猫舍的Bonnie Rich来拜访Connie,她对Andy一见钟情,于是坚持让Connie去猫协会注册并带它参加猫展,并将它用来繁育以延续血脉。但是主人Connie认为,Aydy的父亲是个未知的“渣男”、母亲也不算是缅因猫,不可能把它当做品种猫来注册繁育。作为品种猫繁育人,Bonnie向Connie科普了一个基础猫的注册流程,在好友的坚持下,Connie妥协了,于是就向ACA猫协会(主要服务北美地区,提供基础猫注册登记服务)写信并注册了Andy。又过了一段时间,Bonnie Rich从佛罗里达度假归来,给Connie带来了一只名叫Bridget的母猫作为Andy的伴侣。
为了请更专业的裁判看一看Andy是不是缅因猫,Connie带着Andy参加了一场在新泽西州举办的ACFA猫展,(Bridget当时怀孕了因此没有参展)。令Connie始料未及的是,裁判们一致认为Andy是一只非常符合标准的缅因猫,并且授予了它冠军头衔。此后Andy又参加了三场猫展,均获得裁判肯定,成功获得总冠军头衔。有了专业人士的肯定,Connie便开始有计划的进行小规模繁育,由于Andy的鼻子断裂比较严重,Connie便让鼻子线条良好的Bridget和他交配以修复这个缺陷,就这样,Andy Katt of Heidi-Ho、Bridget Katt of Heidi-Ho这对当代缅因猫血统中最常被追溯到的前两只基础猫开创了它们的历史。
当时,另一家主要的基础猫舍Tanstaafl猫舍经过几代的改良培育出了一只名叫Polly Adeline的出色母猫,她继承了来自Tati-Tan血线的优秀的头部结构和腿部骨量,但是体型稍弱,而当时Heidi Ho猫舍的的后代在体型方面很有优势,于是Tanstaafl猫舍的繁育人Beth Hicks把Polly Adeline送到了Heidi Ho猫舍和Sonkey Bill(Andy和Bridget的后代)交配以期增强后代的体型。
在Pedigree中我们可以看到,Sonkey Bill的爸爸同时是他的外公,而他的外婆和他的外公是同父母的亲兄妹,他的爸爸和他的妈妈同时也是父女的关系,4代近交率高达37.5%。
Sonkey Bill与Polly Adeline配对后,他们的后代除了颜色之外看起来一模一样,当时有人说这些猫是被克隆出来的,克隆猫的称号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Tanstaafl猫舍的主理人Beth Hicks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克隆猫称号的具体来源:
1982年4月,纽约有一场大型TICA猫展,许多缅因猫繁育人都在那里。在这场展览中,Sonkey Bill和Polly Adeline的两个女儿Molly B of Tanstaafl和Heidi Ho Lady Arwin of Mary都成为了总冠军。那天晚上,当我们打电话给Heidi Ho猫舍的Connie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时,很多人都在酒店房间里,在通话时,有人说:“告诉Connie,我们知道她只是克隆这些猫,并把它们漆成不同的颜色”!
1979-1982年期间,Sonkey Bill和Polly Adeline共繁育了7窝次共19只小猫。其中有17只后来被用于繁育,所谓的克隆猫就是指这17只兄弟姐妹。
由于这一对组合的搭配既结合了公猫Heidi Ho血线的大体型,又加入了母猫Polly Adeline血线中的Tati Tan血线(前面提到的奠定缅因基础的三家猫舍之一)出色的头部类型和腿部骨量,他们的后代有着非常优秀的体型和结构并且非常稳定,因此在展览中大受欢迎,许多其他的繁育人开始渴望得到这些猫的后代用以繁育。
尽管这17只兄弟姐妹本身并没有特别高的近交率(9.4%),但是这些克隆猫和他们的后代中有很多Line breeding(交配双方祖辈中的第四代或第五代有共同的祖先),使得当代缅因猫基因中平均有35%是来自克隆猫。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很自然地认为Heidi Ho猫舍的Connie做错了,她持续的进行近交繁育,间接导致了整个缅因猫种群的基因池变小。但是别着急下结论,我们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
Connie让这些猫进行近亲繁殖为了检验出自己两只基础猫(Andy和Bridget)是否携带隐性的或突变的坏基因,在那个对猫的基因遗传知之甚少的年代,近亲交配被视为清除不良基因的最佳方法,当时人们认为如果一只猫的基因中确实携带一些致病基因,那么在近亲交配的后代中会更容易暴露出来,对于整个缅因猫种群为数不多的基础猫而言,这种做法可能在短期内会使得最初的后代有缺陷的几率更高,但从长远来看,及时发现“坏基因”并及时从繁育计划中清除更符合整个品种的最佳利益。Connie想要充分了解自己种猫的基因健康与否,她知道近交是一种很大的风险但是她愿意承担风险,这就意味着她需要对可能出现的有缺陷的猫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养育。最终的结果是好的,包括17只被用于繁育的克隆猫在内,Andy和Bridget 的19个孩子都很健康,没有明显的缺陷,之后Connie继续让Andy和Bridget的一些后代与父母交配以找出潜伏在他们未知祖先中的可能存在的隐性致病基因,在这种测试的过程中,一个可能出现腭裂后代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最终Connie推测该致病基因是Bridget携带的,这时Bridget已经绝育很久了。
在采访中,Connie表示:至少对自己来说,经过多年的测试,在自己的猫身上发现的唯一基因问题只有腭裂,也没有发现肥厚性心肌病(HCM)和髋关节发育不良(HD),她的猫大多很长寿。一个拥有她的一只“克隆猫”的朋友经过测试认为一个漏斗胸的致病基因追溯到了克隆猫的母亲Polly Adeline的一个祖辈,因此Connie就把Polly Adeline绝育了。她知道克服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及时把“有问题的猫”退出繁育计划,她在这样做的同时也一直在积极的告诫其他繁育人。并且她认为不应该长期使用相同的血线繁育,相反地,她觉得现在的缅因猫有太多是来自Heidi Ho的血线,缅因猫种群需要新的基础猫(New Foundation)。
以上是结合1996年对Connie的访谈整理出的Heidi Ho和克隆猫的发展经过以及Connie本人对缅因猫繁育的看法。
Connie作为第一批缅因猫繁育人之一,对整个缅因猫种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Heidi Ho繁育出了兼具出色头版以及体型和骨量的缅因猫,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猫才受到同时代其他繁育人的追捧,尽管当时(1980年代)也有很多其他血线的基础猫用于繁育,但是Heidi Ho血线成为了热门的Show line,越来越多的繁育人将Heidi Ho血线的后代加入了自己的繁殖计划,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猫会追溯到Heidi Ho血线!
上图是瑞典繁育人Malin Sundqvist在Pawpeds数据库中进行的研究,图表第一列显示,1980年的缅因猫中,追溯到克隆猫的平均只有2.9%,而2018年,平均基因构成中来自克隆的比例为34%(其中欧洲血线的猫来自克隆的平均比例达37-38%)。第二、三列显示,尽管平均而言缅因猫5代中的近交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低,但整个群体的近交率却是在不断走高!
类似我国的中华狸花猫,缅因猫作为美国东北部地区的自然品种,有和人一起生活在农场用于捕鼠的、也有很多在当地的森林中自然生存的,当人们开始要注册繁育缅因猫时,基础猫都是由这些当时存在的猫所构成,截止到2006年缅因猫已经有300多个基础猫,尽管这个数字乍看起来并不庞大,但是缅因猫在被大规模人为繁育之前已经有数百年的自然繁育历史,和有些人为繁育的品种猫相比,缅因猫最初的基因池是足够庞大的。(更极端的例子比如现存的数百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白虎,都是1951年捕获的一只由于基因突变而白化的老虎的后代,白虎的基因池非常狭窄)。
遗憾的是,大多数当时和后代的繁育人更热衷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了更快繁育出符合品种标准、容易取得成绩的猫,而对最热门的血线使用过度。尽管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在众多坚持科学繁育的正规繁育人的努力下,目前缅因猫可检测的三种遗传病正逐渐从缅因种群中排除,但总体来说由于缺少新的基础猫,加之对某些血线的过度使用,当代的缅因猫群体的基因池相对还是比较小的。
未来-通过New Foundation和Outcross繁殖扩充种群基因库
一个物种的基因池越大、遗传多样性越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我们常说中华狸花猫体质好不容易生病,这正是因为和大多数野生动物一样,中华狸花猫长期处于自然繁衍的状态(虽然家养狸花猫自古皆有,但是猫并没有像狗一样被完全训化,大多数狸花猫并不完全依赖人类生存,其繁衍过程也少有人类干预),在自然繁衍状态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免疫系统有缺陷、对各类疾病抵抗力差的个体往往早早去世;即使能够存活较长时间,体弱多病的个体也很难从身体强壮的同类手中抢到繁衍后代的机会,因此自然界的生物总是本能地将最优势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以增强整个物种群体的生存机会,遗传多样性得到了保障。回到缅因猫的话题,尽管现在的缅因猫大多数都是健康的,但是由于基因池不够大,如果繁育人们止步不前,随着缅因猫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大,遗传多样性得不到保障,未来出现问题的概率也会增加。(如免疫力低下、畸形、母猫生产、公猫生殖问题、猫体型变小等)
幸运的是,仍然有一小部分繁育人在坚持通过寻找新的基础猫(New Foundation)以及远交(OutCross)的方式为扩大整个缅因猫种群的基因池而努力。如美国Behold and Kumskaka缅因猫舍的Phyllis Tobias、加拿大Masterweaver猫舍的Judith Schulz、瑞典Dagdrivarn猫舍的Malin Sundqvist、挪威Westeros猫舍的Anne Marit Berge她们都是有多年繁育经验的育种师,为缅因猫种群未来的健康延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拓路者的艰辛——一只新基础猫诞生的漫长和艰辛之路
第一步:找到一只第一代基础猫(F1:first foundation)
20年前,繁育人们还能相对容易的在美国和加拿大(特别是美国东北部地区)的野外和农场中找到具有缅因猫外观和大致特征的猫,这些猫或许已经是缅因猫和其他品种混合后的后代,但如果幸运的话,或许仍可以发现比较纯种的缅因猫。但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动物保护组织会将生活在城市里的流浪猫绝育以避免他们无限制繁衍后代,即便偶有发现,这些猫大多数也已经和其他品种混合繁殖了很多代,许多缅因猫的品种特征已经被“稀释”了很多,因此寻找到新的基础猫非常困难。此外,要想找到一只合适的猫,必须对缅因猫的品种、外观、大小、毛发和性格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非常有经验的繁育人才能做到。
第二步:为可能的基础猫进行一系列测试
因为基础猫对整个种群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找到一只潜在的新基础猫后,首先必须由专业兽医做健康检查,进行Felv/FIV(猫白血病病毒和猫免疫缺陷病毒)测试,由于其祖辈难以追踪,还需要进行Mycat DNA或者Optimal Selection测试、并尽可能的进行心超、X光检测以最大程度确保新基础猫的健康。
第三步:通过观察F1猫和其后代来判断是否继续繁殖
对第一代基础猫F1的类型(品相)当然不应太过奢求,如果F1猫的后代只是下巴不够宽厚、耳朵比较小并且没有耳簇毛、体型较小等问题,可以在接下来很多代的繁育中去修正,但是如果后代完全偏离了缅因猫的特征,则需要将其退出繁育计划。此外,如果出现后代免疫力低下,健康状况不佳、母猫容易难产、流产、后代小猫的性格不好等问题,都应该将其退出繁育计划。
第四步:找到的基础猫顺利通过了前三步,那么就可以开始为基础猫注册了。
目前北美猫协会ACA还接受缅因猫新基础猫的注册,因此需要将第一代基础猫在ACA协会注册成为F1,之后将F1和另外一只F1或者现存的来自原有血线的猫进行繁殖后,出生的小猫可以被注册为F2,ACA协会只能注册到F3并且不支持F3猫参加猫展,而CFF协会支持3代及以后的注册并且支持参加猫展。当达到第四代的时候小猫可以在TICA和ACFA协会注册并参展,到达F5之后,小猫获得在CFA注册的资格但是不能够参展,只有到F6也就是第六代的时候,小猫才能获得所有协会的承认和参展权利,才能真正成为一只纯种缅因猫。在理论上最快的情况下,此时距离第一代基础猫注册也要过去五年以上,多数情况下这个过程需要十几年,并且由于在前几代不容易得到好的版型和体型,也会导致小猫销售困难,不得不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尽管因为总体近交率降低,它们往往非常健康活泼。
总的来说,寻找并培育新的基础猫需要耗费非常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并且新的基础猫对整个品种的未来非常重要,目前在培育新基础猫的繁育人基本上都拥有20多年甚至30多年的繁育经验,缺乏经验的新繁育人是无法做到的。
-
Outcross——降低总体近交率难度更低的方法
在缅因猫的发展篇章中我们说过,起初的缅因拥有很多基础猫(截至2006年多达306只),其基因库很庞大,但是由于对克隆猫后代的过度使用,造成了缅因整体种群基因库狭小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寻找并发现在血统中追溯到top 5比例较小的猫,并将他们加入繁育计划,就可以降低总体近交繁殖率同时扩大群体基因库,这种方法比寻找并培育新的基础猫要容易得多,且不同于新的基础猫,这些现有的猫更贴近当代的缅因猫品种标准,更容易产生品质稳定的后代,能够有效帮助整个缅因猫种群增加遗传多样性,提升整体的健康水平,这是值得所有新繁育人关注的方法。
如果要进行OutCross,用以繁育的猫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猫的基因构成中,
来自前5只基础猫的比例在50%及以下;(平均是65-70%)
来自前3只基础猫的比例在35%及以下;(平均是55-55%)
来自前2只基础猫的比例在25%及以下;(平均是35-40%)
来自克隆猫的比例在20%以下;(平均是30-35%)
为了使繁育人更容易寻找到符合Outcross条件的猫,Pawpeds在Outcross Cattery List页面上列举了一些与大多数现存缅因猫的血统关系较远的猫舍信息(https://www-pawpeds-com.translate.goog/cms/index.php/en/breed-specific/breed-articles/past-present-future?view=article&id=122:outcrosscatterylist-eng&catid=48:bsmco-eng&_x_tr_sl=auto&_x_tr_tl=zh-CN&_x_tr_hl=zh-CN&_x_tr_pto=wapp)
理想的状态是缅因猫的平均基因构成中来自克隆的比例为10%左右,很明显,目前的状况距离正常值还有很大差距,而想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全世界缅因猫繁育人的共同努力,而我们中国的繁育人也应积极的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我整理这篇文章的初衷。
在整理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来自瑞典Dagdrivarn猫舍的Malin Sundqvist给与了热情指导,文章中的许多内容获得了美国Behold and Kumskaka猫舍的Phyllis Tobias、挪威Westeros猫舍的Anne Marit Berge的引用许可,她们都是致力于扩大缅因猫种群整体基因库、为品种整体健康做出卓越贡献的繁育人,得知中国繁育人也在积极学习、传播品种知识时她们都非常高兴,表示鼓励和支持,在这里谨向她们表达诚挚的谢意!
作者:小娘鱼缅因猫舍
参考文献:
-
《The ascent of cat breeds: genetic evaluations of breeds and worldwide random-bred populations》(Monika J Lipinski et al. Genomics. 2008 Jan.)
-
Westeros maine coon cattery《The history of maine coon》
-
《America’s First Show Cat -The Maine Coon cat》
(CFA)
-
《Foundation》(Malin Sundqvist)
-
《The history of Clones》(Malin Sundqvist)
-
《Outcross》(Malin Sundqvist)
-
《Connie Condit and her Heidi Ho Cattery》(Maine Coon International,issue7,1996)
-
《Tanstaafl Cattery Beth Hicks》Maine Coon International,issue23,2000)
-
《The Art of Breeding Maine Coon Foundation Stock》(Phyllis Stiebens)